大学生求职五不要
一、不要毫无准备李某读大学时一直是学生干部,大量的学生工作…
武汉科技大学自考微信公众号
一、不要毫无准备
李某读大学时一直是学生干部,大量的学生工作使他练就了一副伶牙俐齿。于是在面试之前,他兴高采烈地出去逛街。没有为第二天的面试做任何准备。回到寝室见到其他同学正在准备面试时的问答,他高兴地想--平时的锻炼就是有效,他们准备这些我根本就懒得看。他非常自信地认为这次面试该是万无一失了。考场上,李某与考官交流的不错,但等到考官提出一些问题要他独自陈述3分钟时他就傻眼了。开始回答考官提出的问题是双向交流,有问有答,只要跟着考官的问题走就可以了;
现在没有了刚才那种交流的环境,题目又这样陌生,李某顿时急出一身汗。这3分钟显得特别漫长,李某绞尽脑汁东批西凑的内容显得语无伦次,考官的脸色越来越难看,最终毫不留情地将李某淘汰了。
李某平时有口才,面试前如果做些准备,完全可以取得好的成绩。可他却因3分钟的自由论述而败下阵来。因为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对陌生的话题进行3分钟的陈述是很难得,要想回答好这些题目,就应该做好积极充分的准备,只有备战时把各种情况考虑周全,才能在回答问题时游刃有余。像李某这样认为自己的素质比别人强,求职时无需任何准备的人,是很难顺利通过招聘考试的。
二、不要横向攀比
王某研究生毕业后一直心气很高,因为成绩不错,他总想找一个比其他同学更好的职位,薪水要比他们高一倍,仿佛那样才不丢面子。可命运戏弄人,当许多同学被外企高薪聘请后,自命不凡的王某偏偏就一直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后来他降低了求职条件,只要薪金不比他的研究生同学差就行。尽管这样,经过多番周折,仍然没有找到这样的工作。现在,王某在求职底线也放得更低了些,他说:只要有单位能要我,待遇不比本科生差就行。终于有几家单位有意请他加盟了。
在求职的时候有点不甘人后的心理并无大碍,但这种心理过强就不好了。当代大学生,即使是同系同班同学,由于他们的实际能力和机遇有所不同,谋到的职位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差别,不可能所有的人都就职于同一个层次。所以当你的朋友被某个名企高薪录用时,你大可不必与其攀比,而最要紧的是脚踏实地,踏踏实实地走好自己求职的每一步,在日后的工作中努力,一样会有好的前程。
求职的时候喊出天价而遭遇无人招用的尴尬,还不如在岗位上建功立业更为实际,王某当初要是不去与别的同学横向攀比,而是找个基本适合的职位及时就业的话,或许到现在已经升职了。
三、不要盲目模仿
李丹到某企业面试时,被安排到老总的办公室等候。当时她看到门口放着一个拖把,便想起一个经典的求职故事:一位求职者捡起了一张许多人注意到却没有捡起来的废纸,把它扔进垃圾桶,而老总认为他细心又责任感,于是最终录用了他。李丹心想,这拖把可能就是考验我的吧?于是,她便拿起拖把拖起地来,直赶得老板满屋子转。一会儿,一个穿着朴素的勤杂工从她手里接过拖把,另一则一位公司老总装成倒茶水的老头,在面试厂上察颜观色的故事又浮现在她脑海里,她以为一定是真正的老板装扮成勤杂工,来对她进行情景的考察,于是她急忙跑过去和那名勤杂工攀谈起来。老板看到李丹的所作所为,便对她说:您似乎不适合做文员,请回吧。
近些年来,各种媒体竞相反映大学生的求职问题,于是产生了大量求职故事。一些经典又有些离奇的故事被网络和各大报刊炒来炒去,不少大学生已耳熟能详。读这些求职故事可以拓宽求职思路,丰富求职的视野,但那些故事毕竟是经过艺术加工过的,而且在我们身边十分罕见,欣赏下或当做参考还可以,求职面试时切不可盲目模仿。招聘单位主要考察的还是求职者的业务技能,况且每次招聘都会有不同的环境和用人单位的具体要求,盲目模仿求职故事,会让招聘单位觉得莫名其妙。
四、不要心不在焉
求职者在做学生的时候,作业写得马虎,老师打个红叉后还可以改正。若是到了工作中仍然心不在焉、马马虎虎,出现了问题可能就很难补救了。任何一个企业都需要认真细致的工作人员,否则一不留神就会在某个环节上出现问题,企业的损失可能会很大。
五、不要不加防范
走在求职路上的大学生朋友,一心想着早日成功,却常常忽视招聘陷阱。遇到不法企业的恶意招聘,总有一些缺乏防范意识的求职者上当受骗。识别招聘陷阱其实并不难,关键是我们必须有起码的法律知识和警惕意识,绝不能饥不择食。按劳动法的规定,任何用人单位不得以任何名义向求职者收取费用。
武汉科技大学自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