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医科大学 医者仁心 学者益精
走进位于渝中区的重庆医科大学老校区,虽刚进4月,但见绿树成荫,花繁叶茂,整齐的校舍簇拥在一汪汪碧水和一片片绿树之…
重庆高考网微信公众号
走进位于渝中区的重庆医科大学老校区,虽刚进4月,但见绿树成荫,花繁叶茂,整齐的校舍簇拥在一汪汪碧水和一片片绿树之中,宛如行医之人用仁爱之心护佑着人间生灵。
长江上下本是一家
重庆医科大学由分别坐落于渝中区的老校区和重庆大学城的缙云校区组成。重庆医科大学副校长董志介绍,1956年,在陈毅元帅的关怀和安排下,上海第一医学院(现复旦大学医学院)上至专家、教授,下至普通教职员工和医护人员,像排队一样按单双号分出半数人员,为了保证西南地区人民的生命健康和发展西南地区的医疗教育事业,带着当时医学院一半的医疗仪器和设备,逆江而上,来到重庆,很快组建起重庆医学院,被认为是当时组建最成功、教学和科研体系最完整、规模最大的两所医学高等院校之一。1985年,医学院更名为重庆医科大学。
无创医疗领跑世界
身为重医人,最值得骄傲的是首创出世界上第一台聚焦超声肿瘤无创治疗仪。
4月1日,在海扶公司,记者参观了价值上万美元的海扶超声聚焦刀样机。公司工作人员闫新介绍,海扶(HIFU)刀是由重医教授、超声医疗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王智彪带领重医的科研团队,历时20余载的不懈努力独立研制出来的,是迄今为止我国唯一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大型医疗设备,现已在全国30余家大型医院投入使用,并相继出口俄、日、韩、英、欧盟、新加坡等13个国家和地区。
在演示机上,技术人员模拟演示了用该仪器治疗肿瘤的操作过程。记者将手伸进专用介质水箱,放到发射头与水中玻璃片上显现的白色高温聚焦点之间,丝毫没有感觉到穿过手掌,而手上方玻璃片上的聚焦点已形成了一片白色物质,这就是超声治疗仪使肿瘤细胞产生不可逆凝固性坏死的原理。
《人民日报》于去年9月3日以《中国领跑无创治疗》为题,在头版头条发表了长达6000余字的通讯,全面报道了重医海扶的聚焦超声无创医疗。随后,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中新社、光明日报、大公报等20多家媒体相继进行了报道。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
重医不但有美丽如画的校园和领先世界的科研成果,更有不辞辛苦、精益求精的学风。在重医校园内一块石碑上刻着《中国医学生誓言》,而在这个誓言的开篇就写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八个字。这八个字和誓辞无不展现了重医学子献身医学事业,救死扶伤,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的豪情壮志。走进校园,无论花前树下、池畔路边,随处可见孜孜以读的学子。
重医教学、医疗文化氛围浓厚。在教学上,学校建立了师生交流平台,只要有学生指出教师问题,学校领导就会亲自过问,了解教学情况,作出处理,并及时反馈。在医德教育上,学校强调人文医学、社会医学的理念,提倡医者仁心,教育学生、医护人员要与患者加强交流,促进沟通了解,建立相互信任的新型医患关系。副校长董志意味深长地说,人们生活越好,对医学的要求越高。因此要求医生知识面要宽广,除医学知识外,对人文、历史等社会科学发展要了解。从事医学行业很辛苦,但很有前途,也很崇高。
一本专业二本录取
重医是教育部与重庆市重点共建大学,现有在校生2.3万余人,其中本科生1.5万余人。学校设有23个本科专业,其中临床医学、医学检验等10余个专业为国家级、市级特色专业;拥有973首席科学家、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卫生部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人选等高层次人才80余人。重医是首批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近年来,学校大力开展国内外交流合作,与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联合培养七年制学生,与美、英、法、加、澳等国家的10余所高水平大学合作联合培养,目前是西南地区接受留学生最多的院校。
重医设有院系18个,已有附属医院5所,都是重庆各自领域里最好的甲等医院,另有4所医院正在建设,其中大学城医院6月即将开业。重医还有非直管附属医院3所、临床教学实习医院17所。重医学生实习全部在自己的附属医院和实习医院完成。
最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刚刚批准,重医从2011年起增加基础医学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使学校的学科布局和培养体系更加完善,填补了学校理学和管理学学科的空白。学校还拥有内科学(传染病)、儿科学和临床检验诊断学3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和生物医学工程、药理学、护理学等一批优势专业。
从2007年起,重医在北京招生,投入名额逐年增加,2007年18名,2008年20名(录取25人),2009年25名(录取28人),2010年30名。2010年在京招生的17个专业均在二本录取,其中三分之一专业、约半数名额在其他地区是一本招生。
2011年,重医在京计划招收40人,有临床医学、临床医学(儿科医学)、医学检验、口腔医学、预防医学、药学等十几个专业,均在本科二批次录取。其中这6个专业在其他省份是本科一批次录取。
学生心里话——
刘又鹍,临床医学二系2007级,毕业于中国农大附中:我母亲是医生。我从小受熏陶,对医学感兴趣,也想报考医科大学。高考成绩报北京一本差了点儿,当时在考虑二本时,发现重医是第一年在北京招生,尽管名额少,但知道的人也不会多,感觉成功的可能性较大。来到学校后,我很快就适应了这里的学习生活,冬天没北京冷,夏天最热时正好放假。学校饭菜比较可口,不是所有的菜都辣。这里的老师水平很高,基础课老师上课都经过充分准备,像给我们上哲学的老师,学生都很爱听他的课。
任益民,临床医学二系2007级,毕业于北交大附中:我第一志愿报的是北交大,高考成绩只差了10分。后来就报了重医。来重庆这几年,离开家,感觉自己自理能力和独立意识大大提高了,不但能结识全国各地的同学,而且开阔了视野。大学城不在市中心,环境干扰小,除了经常组织的校内社团活动,其他社会活动少,比较适合静心学习。
王司尨,临床医学(妇幼保健)2007级,毕业于北师大附中:我也是就想学医,报重医是自己从网上搜的,结合自己成绩,果然就考上了。
北京的同学不用担心有什么不适应,这里除了比北京湿点儿、雾气大点儿外,没有太多不同。潮湿雾大还能减少紫外线照射,所以这儿的女孩儿皮肤都特好。
如转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管理员,我们会予以更改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